笔趣阁 > 原始人攻略 > 第二百四十八章 修路

第二百四十八章 修路


  一棵棵巨大的松木被伐倒,零碎的枝丫大多都被运到阳湖边的石山那去。

  但是剩下的主干太过沉重,根本没法运输,只能留在原地。

  而那些树枝稍微晾晒后,就开始放在石壁旁燃烧了。

  松木富含油脂,烧起来劈啪作响,哪怕木质不是太干,火焰也会越烧越旺。

  等到火焰即将熄灭的时候,旁边早已经准备好的工人们拿起球果切成的水瓢,忍受着高温,一瓢瓢的朝着石壁上泼水。

  热胀冷缩的情况下,石壁纷纷龟裂破碎,然后哗啦啦的落下满地的碎石。

  而这个时候,工人们则会远远的朝着石壁丢石头,将更多的石头敲下来。

  等到温度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无数人一拥而上,他们要么清理危石,要么将碎石装筐,倒在一旁的空地上。

  剩下的人,则是在石壁下面继续架起松木堆。

  靠着这种办法,坚硬的石壁被一层层的扒了下来,碎石堆积成山,一堆堆的蔓延开来。

  与此同时,阳湖那边的砖窑也开始修建了。

  这短时间的语言学习已经初见成效。

  至少绝大部分的人,都已经能够连比带话的用汉语进行一些简单的交流了。

  可以语言指挥,原本一些无法沟通的活变得简单了许多。

  二十个砖窑同时修建,各个小组各司其职,每一项任务,都被安排到了具体的人手中。

  这些比较细致的活并非是王伟安排的。

  而是那些跟着他一直学习统计的王族军士来安排的。

  统计学其实是一项很有用的学科。

  用在工作上,将各项工作需要的人手和进度统计出来,然后对人手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就能确保大家相互协作,最大效率干活了。

  如此一来,工地上忙而不乱,一切工作进展的井井有条。

  而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王伟能够借助系统里面的天气预报,预知接下来一周的天气,然后按照天气情况,对工作进行调整。

  和砖窑同时动工的,还有专门修建的,能够用来晾晒砖坯的草棚。

  等到砖窑的修建接近尾声的时候,一批人手被抽调了出来,开始炼泥,制作砖坯。

  与此同时,一堆堆松木制作的燃料也开始在砖窑附近堆砌。

  等到砖窑修建完成的时候,砖坯刚好晾晒完,且松木燃料也都准备齐全,一刻也没有浪费,直接开窑烧砖。

  与此同时,修建砖窑的人也撤了下来,有了修建砖窑的经验,这些人再建造别的建筑就要得心应手了许多。

  他们被安排到了石山那边去,一部分人负责在不会浸水的高处建造仓库,一部分人挖掘地基,修建高炉,最后还有一部分人则是开始烧炭。

  和砖窑相比,能够烧制简易水泥的高炉要麻烦许多。

  砖窑用黄泥混合着石头,修建成一个带着大大的烟囱和地下回温设置的拱形建筑就可以了。

  对于材料的要求没有那么高,温度的浪费也没有那么严格。

  但是高炉对温度的要求很高。

  必须要用蜃灰和砖头修建成标准的形状。

  这样才能保证炉内的温度不会扩散太多。

  等到第一批的砖块烧制完毕,走水路,在阳湖上运到石山那边的时候,高炉的地基刚好修建完成。

  这些已经有了一些建筑经验的工人们开始在王伟的指挥下面对新的挑战。

  按照严格的图纸要求建造高炉。

  为了确保第一个高炉能够顺利完工,王伟几乎每天都待在石山那边的。

  手把手的教这些没有任何砌墙经验的未来瓦工如何使用瓦刀,怎么配灰,怎么掉线找垂直,怎么找水平。

  高炉在一天天的成型,而瓦工们的技术也在一天天的变得熟练起来。

  在两百人日日夜夜不懈的努力下,半个月后,这个世界,第一个能够烧制水泥的小型高炉总算是成功修建出来了。

  与此同时。

  在高炉附近,新建的木棚仓库里面,已经堆积起来了小山一样高的松木碳。

  有了一,再有二就简单了。

  以现在简单的材料,想要修建像地球上那种大型的水泥炉子是不可能的,只能使用这种早已经被淘汰了,一旦烧起来,方圆数千米内灰尘滚滚的简易高炉了。

  这种高炉不仅污染严重,对燃料的利用率也极低,浪费极大,烧出来的水泥数量不仅少,合格率也难以达标。

  不过在这个时代,一切只能将就着点了。

  烧制的水泥数量少,那就用高炉的数量来弥补。

  有了第一个高炉的经验,后面的高炉修建起来就快了。

  一个不行,我就修十个,十个跟不上水泥的供应,我就修建二十个。

  区区四千人的工程队,最后会被调去砌墙的,最多只有一千人,其余的人,都是在忙烧砖,烧水泥或者运输这些后勤工作。

  二十个高炉,满足你区区一千人的水泥用量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烧砖,伐木和修建高炉这些工作,几乎占据了阳湖这边近半的人工。

  剩下的人,一部分忙着割草,囤积草料,一部分有搭建茅草木棚经验的人,则被王伟当成了木工进行培养。

  从松林那边运回来的木料,比较差的用来烧炭,粗木料则是留着,用来制作各种工具。

  例如木头轮子,板车,帆船,修建码头等等。

  各种工具都是从王族运过来的。

  这些木工们按照王伟的要求去制作工具,木匠经验一点点的累计。

  从最开始的,最简单的木棚。

  到后面的,用木板和卯榫结构拼接而成的板车框架。

  再到一些需要复杂工艺和精准尺寸的车轮,木质轮轴等等。

  当他们制作的小板车能够用来运输砖块,砖厂每天都有人推着这种简单的两轮车跑来跑去的时候,他们就开始制作专门用来运输的简易松木板船了。

  将来石山那边烧制的水泥,都需要用这些板船运到阳湖这边来,然后再用板车拉着去修建关隘的。

  所以对于板车和板船的需求量会非常的高,特别是容易磨损,轮轴很容易损坏的板车,更是需要不断的补充和修理才行。

  想要板车跑得快,两个必要条件是不可能少的。

  第一就是路。

  没有平整的路,一旦下雨,木头车轮很容易陷入泥坑中去。

  所以,除了割草的和木匠们,剩下的一千多人,则是被安排去修路基了。

  就地取材,一筐筐的泥土被挖掘出来,堆砌在地面上,然后夯实。

  考虑到夏汛时可能会有暴雨,路基的高度,至少需要超过地面半米以上。

  路基的修建只是第一步。

  在农村居住的人都知道。

  黄泥夯实的地面,再怎么牢固,被雨水一冲,照样满是泥泞,依旧无法通车。

  所以,等到路基修好后,王伟就会往上面铺水泥了。

  只要水泥路修成,不管你是什么天气,马车都能在上面跑得飞快。

  天气已经开始逐渐转冷了。

  一批批的麻布衣从王族运到了阳湖。

  上次合欢节的时候,麻布衣就已经在王族出现了。

  长叶草在沤麻池里面腐烂,捞出来经过特殊的清洗,就只会剩下麻纤维。

  这些纤维纺线织布,然后制成成衣并非是太难的事情。

  纺车这种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的东西王伟早已经捣鼓出来了。

  在王族的工业区那边,就建有麻衣厂,毕竟鞣制的兽皮衣虽然美观且穿着舒服暖和,但大河诸部中,能够买得起这样御寒衣物的又有多少。

  上次合欢节时,王伟送给了各部落的族长一些皮大衣,就是为了现在推销王族的麻布衣的。

  曾经的冬天,一个个的部落都是缩在山洞里面,如同冬眠一样,靠着积攒的食物和燃料硬撑。

  但是现在,他们有了新的选择,王族从帽子到上衣,从裤子到草鞋,全套的御寒装备能够让他们在寒冬时节出门,能够在大雪天气狩猎。

  有了兽皮大衣做榜样,他们可能会不买吗。

  至于那些族长,上身穿着漂亮的皮草,下身穿着磕碜的麻布裤子好不好看,那就不是王伟能考虑的了。

  你要是有钱,全身都换成皮草都没有问题。

  没钱的话,还讲究个屁的好看啊。

  麻布衣发了下去,穿惯了草裙的众人刚开始很不习惯这种东西。

  特别是那裤子,没有松紧带,穿上去后,都需要用草绳扎起来。

  动不动就有人去了厕所,来不及解那系成死扣的绳子,而拉在裤子里面的事情发生。

  他们对这种裤子深恶痛绝,不止一次的想要将其脱掉,换成舒服方便的草裙。

  不过,随着温度一天天大家降低。

  大腿暴露在寒风中的感受和穿上麻裤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有句话不是叫做,秋裤穿上了后,就脱不掉么。

  这种实打实能够让人感觉到温暖的好东西,在温度逐渐降低的时候,是会让人上瘾的。

  当麻布衣物被大家逐渐接受的时候。

  一百五十匹马也被调到了阳湖。

  这些已经是王族能够拿出来最大数量的马匹了。

  留在王族的那些马匹,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用来当做种马繁殖下一代的。

  而这些马,则是用来拉车的。


  (https://www.uuubqg.cc/134_134646/7336984.html)


1秒记住笔趣阁:www.uuubqg.cc。手机版阅读网址:m.uuubqg.cc